索引号:

113302827421869759/2022-154121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日期:

2022-03-17

成文日期:

2022-03-17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慈溪市农业农村2021年工作情况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3-17 14:32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一、2021年工作情况

过去的2021年,大发体育“三农”工作紧紧围绕到“十四五”末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统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较好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年度目标。

(一)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取得新业绩。全力抓好“三农”经济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05亿元,同比增长4.1%,超额完成宁波考核目标(3.2%)和大发体育冲刺目标(4%);一产增加值60.95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宁波大市平均水平(2.8%);完成有效投资9亿元。全面落实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现粮食种植面积28.2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8.5万亩,生猪累计出栏27.93万头。加强耕地保护,深入推进“非粮化”整治和粮功区整治优化,新建成高标准农田约2.2万亩,新增面积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三、宁波市首位。全面实施“双强行动”,持续深化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列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险整县推进试点县,创建成省“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二)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取得新成效。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启动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12113”工程,新实施20个宜居村和5个特色村,首批12个乡村振兴典范村项目基本完工,结合“精特亮”工程,投入1.5亿,完成沿山线和中横线美丽乡村精品线提升工程。创新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探索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实现片区组团发展全市域覆盖,宁波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发展现场会在大发体育召开,列入全省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和省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两项试点,获评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市、区)和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优胜县。

(三)致力农民富裕富足取得新进展。落实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结对帮扶、资源盘活等八大举措,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88.4%,总收入100万以上村实现全覆盖。实施产业、就业、帮扶、改革、保障、激活等六大行动,精准推动农民和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62元,同比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9:1,保持宁波大市最低。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348元,同比增长14.4%。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四治融合”,深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两进两回”,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大学生农创客队伍壮大,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留用,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列入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创建名单。

(四)深化乡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省委办《浙江信息》(工作交流)专报等刊登报道。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浙农码”两个多跨应用场景列入第一批省农业农村厅先行先试项目,获评宁波市数字乡村整县制推进先锋单位和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多跨应用场景先锋单位,连续第二年成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深化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体系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列入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示范市创建单位,创建成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加强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圆满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宁波市主场活动,连续第三年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连续第二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大发体育“三农”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三农”工作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先行样板的“十四五”总体目标,聚焦“232”重点创建试点(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两项国字号创建;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示范市、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三项改革先行;全省缩小城乡差距领域和省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两项试点),牢牢守住“三条底线”,深入实施双强行动、全域共美、强村富民、改革创新、党建强基五大行动,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强融合提效益、乡村建设优质量亮特色、乡村改革抓集成创优势、队伍建设强根基促变革,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以上,力争达到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力争达到10%,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60:1;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12%。

(一)坚持稳字当头,守牢三条底线

1.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狠抓“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健全全链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稳质量。大力扩种大豆、油料,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探索粮食高效高产发展的新路子,全年粮食种植稳定在2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7亿斤以上,力争油料面积超6.84万亩。强化耕地保护,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禁新增和耕地抛荒,稳妥推进存量整治,强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督查考核问责,确保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在建2.2万亩项目,新开建4500亩以上,按质按时完成5.6万亩粮功区整治优化。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8.5万亩以上,生猪存栏达到17万头以上。

2.坚守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低收入农户共奔现代化行动。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关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特殊群体,完善开发式和保障性帮扶体系,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强化产业帮扶项目,精准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自主创业小额信贷贴息、医疗健康保险补充等帮扶举措,确保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12%。

3.坚守防范重大风险底线,确保全行业安全稳定。切实提升对重要年份“防风险、保安全 ”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全行业全领域大安全。聚焦农业生态安全,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环保督察和中央巡视反馈问题等涉农生态环保问题“回头看”,强化动态巡查和定期分析,加强预判预警和整治执法力度。聚焦涉农生产安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紧盯“非农化”“非粮化”管控、涉海涉渔、农业设施消防安全、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涉农政策兑现等重要风险点,大力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排查、大整治、大宣教、大执法”专项行动,切实夯实安全基础。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强监管优服务、提质量保安全”为主线,推进“三员五工程”建设,强化专项整治、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生命周期智安码(农安码),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聚焦信访安全,落实信访积案化解,健全初信初访闭环解决机制,强化分析研判,提升工作能力。聚焦常态化农村疫情防控安全,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宣传教育、生产保供、防控指导、督查考核等各项工作,织紧筑牢城乡联动的基层疫情精密智控网。聚焦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全员教育培训,强化正面引导宣传,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二)着力稳进提质,深入实施五大行动

1.聚焦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

(1)以平台项目建设与全产业链打造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融合力。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和坎墩大学生农业众创园为引领,深入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镇、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正大农业硅谷(智创湾)项目、年产8000吨食用菌数字化基地项目(二期)、大植科技等重大产业项目,尝试推行链长制,力争累计创成省级产业化联合体4个,实施市级特色园3个以上。谋划启动桥头上林农庄、沿四灶浦休闲农业集聚带扩面升级工程,努力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乡愁农业等新业态,振兴宋家漕香干、杨梅深加工产品等本土乡愁产业,力争年度完成农业农村投资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

(2)以主体培育与人才振兴为重点,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化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家庭农场提升、合作社提质、社会化服务组织扩面、农业电商联合做强五大行动,力争新增省级、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示范性合作社8家以上,家庭农场10家以上,农业电商网上销售额达到40亿以上。分类分层组织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全年完成农民素质提升1000人次以上,全市农创客(新农人)达到500人,力争创建成省首批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

(3)以绿色化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清洁田园、畜禽养殖综合治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四大行动,新建设氮磷生态拦截沟2条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均超90%,完成养殖尾水治理500亩以上,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深入实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1821”行动,持续抓好“三品一标”,不断提升现代化经营理念,着力打造宁波市级以上特色优势产品品牌,力争新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新增绿色产品15个以上。加大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力度,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整体提升,力争列入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名单。

(4)以科技和机械强农为重点,全面提升未来农业引领力。推进“科技强农”,充分发挥区试站作用,建设杨梅、葡萄、毛豆等传统特色品种种质资源圃(场)。做强大植组培工厂联合体、嘉沃科技等种子种苗企业,着力构建“育繁推服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年推广主导产业新品种18个以上,确保主推技术到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推进“机械强农”,提升农机装备应用水平,优化水稻、畜牧、毛豆等特色产业装备结构,探索建“研、造、推”新模式,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农牧机械产业集群,优化农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全年建成9个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5个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数字农机应用示范基地,3个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力争创建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2.聚焦打造美丽乡村品质标杆,深入实施全域共美建设行动

(5)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2113”工程,全年新实施市级宜居村20个以上,特色村和梳理式改造项目各4个以上,推进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力争新创建宁波市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小集镇式中心村3个,基本实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全覆盖。

(6)创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试点。统筹乡村振兴典范村建设和未来乡村试点,围绕“三化”、“三中心”(创业创新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文化中心)、“十场景”,建设一批具有未来引领、品质体验、慈溪特质的标志性乡村新社区,不断探索多元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美丽经济转化新模式,进一步促进产村景联动、文体旅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新一轮10个典范村(慈溪市级未来乡村)建设,力争年度新创省、市级未来乡村1个以上,创建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市。

(7)整体推进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协同推进乡村全域国土空间整治和城乡风貌提升,推动村庄环境由干净整洁向幸福宜居转变,由全面推开向整村提升转变,由探索创新治理机制向长治长效转变。统筹村庄管线梳理、风貌提升、小品建设、配套完善、道路序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标升级。协调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群租区整治,力争年度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25个以上。

(8)持续推进“四治融合”善治乡村创建。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一肩挑”后村级治理体系,推动村班子务实高质量运营。深化清廉村居、小微权力清单和村民说事制度,总结推广“众家治村”、“三老一贤”、“桥头分”等慈溪特色基层治理创新做法,提高智治水平。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民主协商、社会组织与群团组织联动助力乡村振兴机制,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力争年度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30个以上。

3.聚焦提升共同富裕试点成色,深入实施强村富民提质行动

(9)统筹推进省缩小城乡差距和农业农村领域两大共富试点。全市域推进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深入实施“党建联盟、产业联体、项目联动、社会联治”四大工程,力争在数字乡村建设、农村“三资”盘活利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低效用地整治腾挪等方面创新突破,按照“人才资金绕着片区走”、“资源要素绕着项目转”的思路,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探索实施共富联盟、共富项目、共富基金等共富路径,依托市级示范片区高质量推进“人、钱、地”综合要素保障集成创新综合体建设试点,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10)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帮促村扶持政策,力争到2022年底,所有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5%以上,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以上。继续推进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兑现和村级组织四项经费保障。强化村集体经济富民惠民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规定开展股份分红。

(11)高标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聚焦传统农户“扩中”,多渠道、多元化、多增值空间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支付收入协同增长,形成共同富裕新机制。深化赋权活权改革,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农民创业要素供给和政策扶持,支持农民能人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创业,创新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联结融合机制。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力争达到10%以上。

4.聚焦更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深入实施改革创新集成行动

(12)深化数字化改革。全市数字农业农村集成平台建成投用,力争新列入省市先行先试应用场景2个以上,新建成数字工厂1个以上,数字化改造基地5个以上,数字村庄3个以上,数字普惠户100户以上,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0亿元以上,承办好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现场会,争取高分通过全国数字乡村试点考核。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拓展农安码和共享冷库功能,探索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未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多跨应用场景创新,力争列入省先行先试项目2个以上,省市示范性应用场景取得突破。

(1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结合“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进一步探索全程托管、村集体(农户)协同入股等流转新机制,保持流转率73%以上。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营造更优营农环境,吸引更多国有企业、优质龙头企业、高层次农业人才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质性突破设施农用地保障难题。推动以镇村为单位开展宅基地激活利用示范,理顺宅基地管理职能,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探索新型农民集居区建设模式。

(1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平台,深化多权抵(质)押贷款。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动态查询和预警监督等各项功能的推广应用,实现“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数字化、集成化。

(15)深化农村金融和投入保护机制改革。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信贷投入,创新惠农信贷产品,切实降低“三农”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深化拓展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成果应用,持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推动土地出让金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落地,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三农”政策精准度和执行力,健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支持体系,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16)深化新时代现代农业乡村集成改革。深化“三位一体”合作体系改革,提升生产、供销、信用服务为一体的惠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效,巩固扩大慈溪“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的特色优势。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创新示范工程,健全部门联动、专项推进长效机制,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打造平台引领、高效数智的“两进两回”慈溪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集成改革,擦亮慈溪现代农业金名片,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供慈溪样板,创建成为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示范县。

5.聚焦打造变革型基层组织,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实践行动

(17)扎实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根脉。夯实党建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支部建设,推进党建+,打响党建品牌。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深化为群众办实事,持续迭代升级“五联五送”。深化清廉机关、清廉村居建设,持续构建风清气正的“三农”环境,打造作风优良的“三农”队伍。

(18)全面提升整体智治变革重塑能力。全面强化整体智治协同体系,加强工作机制、政策制度、社会资源的整合衔接,切实保障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和系统变革重塑出实效。强化全局意识、底线思维、系统观念,深入谋划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农”统筹协调等领域变革重塑的切入点,掌握变革方法、提升变革能力、完善变革机制,真正打造变革型“三农”队伍。

(19)切实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加快推进市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的机制办法,健全协同运行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实现“三农”力量的大统筹、资源的大集成,真正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