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春风来,万顷梨花开。
走进周巷镇双乐村,无论是道路两旁还是村民的房前屋后,成片的梨树进入盛花期,生机勃勃的景象似乎预示着大发体育又是一个蜜梨丰收之年。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慈溪蜜梨以周巷蜜梨产区为核心区。目前,周巷全镇梨树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值可超9000万元。
眼下,虽不是蜜梨成熟上市时期,但梨农们也没闲着,他们在忙什么?
“这是我向年轻人新学的技术,叫做刻芽。”在梨树地里,记者见到梨农曹华安,他正拿着芽接刀,在梨树枝芽上方划刻。“种了几十年梨树,这刻芽还是第一次,是这样,没错吧?刚学会,手还生得很。”他小心翼翼地捏着刀柄,边询问着身边人。
曹华安口中的年轻人,是周巷蜜梨产业共富工坊坊主桑益挺。“要在这根枝条上方0.5公分的位置刻芽,刻的深度要达到木质部。”此时,在曹华安身边,桑益挺手把手地指导着他的第一次尝试。
“刻芽能刺激枝条生长,增加枝条数量,让树体结构更为合理,进而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看出记者的好奇,桑益挺解释起刻芽的作用,“前年我在自己的种植基地试验了一下,结果去年蜜梨产量提高了20%,效果很不错,所以我就向周边的梨农推广了这门技术。”
论起种植经验,附近种了二三十年的老梨农不在少数,但曹华安却格外好学,还掰起手指头细数起了这两年的“学习成果”:“小桑的共富工坊经常会组织技术培训,跟着他们,我学会了无人机打药、学会了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学会了刻芽剪枝……”
“当然要学,种植技术跟不上,蜜梨品质就上不去,我是吃过亏的。”曾经,烂果率高、销路难寻等问题一度让曹华安愁眉不展。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困境——那些年,村里的散户、小户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差,还有一连串的“老大难”。
靠农户们“单打独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要走出困境,让周巷蜜梨名声打得更响,“抱团发展”才是共赢之道。
自蜜梨产业共富工坊成立后,桑益挺带着团队陆续对接周边50余户梨农,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交流平台、技术培训,以提升蜜梨的品质、产量,另一方面收购农户优质蜜梨,统一检测,统一包装,并冠以“慈农优选”“绿色食品”等标志,帮助其代销和运输,一系列举措已覆盖周边村社7000余亩梨地。
这样一番实践下来,农户们的钱袋子鼓了没?曹华安帮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一亩梨地产量只有3000斤,毛利在5000元左右,现在蜜梨品质更好了,卖得俏,收购价也高了,亩产4000到5000斤,能卖到1万元左右。”
有了实打实的收益,农户们更加相信这位年轻的坊主与他的共富工坊有真本事。如今,面对数智化种植技术的革新,曹华安也有了新盘算:“‘老把式’的经验是根,把我们这老经验融入新技术,蜜梨才能更甜,我还要跟着工坊继续学。”
蜜梨农户们忙着技术革新,而在另一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慈溪葡萄的种植地——逍林镇,葡农阮松达却在番茄大棚里,忙着“不务正业”。
“这里是番茄棚,这里是草莓棚,我们的果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角。”他欣喜地介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向记者展示的是另一本“甜蜜账”:“前几年种植20亩葡萄,品种有阳光玫瑰、巨峰、金手指等,去年,引入了草莓,大发体育又引入了番茄,西瓜还在培育阶段,这样算下来,年收入可以比之前净增七八万元。”
农户实现四季增收,这正是得益于逍林紫星共富工坊的辐射带动。
“共富工坊把大棚租给我们,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鼓励我们种植新品种。我们则以人工入股,跟着工坊种市面上受欢迎的果蔬品种,有了品牌,不愁卖不出去,这跟以前是大不一样了。”阮松达告诉记者,他种了大半辈子的葡萄,但品类单一且都是在夏秋季成熟,遇上行情不好的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枝头,但一家子又指望着葡萄的收成生活……
“现在好了,我们种的葡萄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好的葡萄售价每斤可以达到40—50元,是普通葡萄的10倍。除此之外,还有农闲增收新路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正如阮松达所说,在抱团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逍林葡萄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其他果蔬产品也正崭露头角。
杨梅、蜜梨、红菱、葡萄……面对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的需求,全市以农业为依托的共富工坊“百花齐放”,带着农户提升种植技术、改良产品品种、延伸深加工链条;农户们告别“单打独斗”,跟着工坊学技术、闯市场,收入稳步翻番。从“有地种”到“种得好”再到“卖得俏”,农户钱袋子鼓了,日子甜了,这条“家门口”的共富路越走越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