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5-05-09 10:50 信息来源:市司法局

大发体育是《法治慈溪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决胜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2025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工作会议、上级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会议和全市“三个年”专项行动动员部署暨“双抓行动”攻坚提效推进会等会议精神,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持续提升法治建设统抓力、服务大局保障力、法律服务供给力、安全风险防控力、“六干”要求实践力,干字当头全力推动法治慈溪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再添动力。

(一)以“方向更明”为中心,加强法治慈溪建设统筹

一要统抓协调全面依法治市任务落实。统筹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办公室、各协调小组会议。贯彻落实《宁波市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试行)》,推进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述法。深化法治协作配合,探索法治督察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贯通协调。科学实施法治建设考核,提升全市法治建设水平。

二要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梳理法治保障重点措施办事指南,探索“法治+行业”一件事改革,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打造企业注册登记法律“一件事”,为新注册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规避法律风险;持续推进“公证+”服务升级,联合法院拓展“公证+金融”诉源治理新模式,实现公证赋强金融模式在企业融资和银行风险把控中发挥预防性作用。围绕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与“关税战”贸易摩擦,开展法治护航专项活动,助力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迭代升级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由点到面扩展到全市其他重点产业。

三要全面深化法治领域创新。以创建省级、宁波级法治建设“最佳实践”为抓手,开展2025年度法治建设创新项目培育,通过项目立项、中期检查、最佳评选等有效途径,打造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法治建设标志性成果。主动申领课题,开展年度法治建设理论与实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地方法治建设的经验做法。

(二)以“法治更强”为牵引,源头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一要提升政府法律事务质效。探索制定市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标准,深化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强化行政决策源头把关,防止决策“带病”上会。完善市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审查中心“六有”标准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提升市级各类行政涉法事项法审水平。

二要纵深推进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改革。加强镇级法治审查员队伍管理,推动落实专岗专职。统筹开展全市合法性审查业务培训,推动法审员队伍“从有到优”。创新“一码多跨一件不落”法审监管机制,实现市镇村行政合同三级法审全覆盖无遗漏。

三要发挥行政复议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针对行政机关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多发和高风险败诉领域,制定违章拆除等相关工作规范指引,竭力从源头减少发案量。建立行政案件调解对接机制,组建行政案件调解队伍,稳步提升案件调解比例。发挥行政复议委员会作用,加大专家咨询、集体讨论案件比例。

四要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发挥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指导站、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的作用,建立健全问题主动发现机制和监督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执法事项有争议等问题协调机制,持续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格落实《规范行政检查实施方案》《规范行政检查督查方案》,狠抓规范行政检查行为、优化行政检查方式,持续推进“第三方智管”数字应用,有力推动解决涉企行政执法的痛点。

(三)以“满意更多”为宗旨,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要推动大普法格局建立。充分发挥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作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出台《慈溪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年度履职评议办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好“八五”普法总结验收和迎检工作,谋划“九五”普法开篇。

二要加强重点对象普法教育。聚焦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扎实推进“法护雏鹰”行动,打造“法护‘溪’望”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项目。开展新市民“新心向法·溪上花开”法治大篷车送法上门系列活动。

三要打造“普法+”新模式。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提升大发体育“法治乡村”影响力。通过整改修缮、扩充内容,做强阵地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浸润作用。以培育法律明白人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探索“AI”普法新模式,推动传统普法向智慧普法转变。

(四)以“基础更牢”为核心,严守平安稳定基层防线

一要抓实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围绕执法重点领域,全面开展问题排查整治。进一步修改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工作规范》,完善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机制,推动成为省级规范标准。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帮扶救助机制,联合黄湖监狱共建矫正教育基地。持续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项目走深走实,扩大“慈矫”品牌影响力,切实提升教育帮扶实效。

二要推动落实安置帮教责任。修订完善《慈溪市安置帮教实务手册(试行)》,开展安置帮教档案专项督查。优化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信息互通。打造帮教品牌,加强“黄丝带”帮教合作。通过入监帮教、培训安置等方式,解决“三无人员”安置难题。

三要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深化落实《统筹加强镇(街道)专职调解队伍建设十条措施》,做好基层人民调委会调解换届和业务培训指导,联合社治中心对全市镇街人民调解员进行轮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调解”原则,探索设立调解责任制,健全完善交通、物业、医疗、劳动纠纷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建设,建立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

(五)以“普惠更优”为目标,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一要深化涉企法治服务板块打造。加快推动第一批涉企法治服务先行先试“一件事”落地运行。有效整合商事调解、企业合规、营商环境监督等职能,切实优化涉企法治服务“一站式”平台实体化运作。搭建律企多元服务机制,畅通律师与市场主体供需渠道,持续做优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

二要提升“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成效。全面完善服务指引对外公示,推出法律服务宣讲课单,升级法律服务产品,提升群众需求工单服务响应和办结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价机制,打通“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最后一公里”闭环管理体系,评估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与群众满意度。聚焦快递、外卖、直播等新就业形势,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殊援助模式。

三要加快涉外法律服务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发挥全球慈商法律服务中心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指引。加强与宁波涉外法律服务区对接,争取建成宁波涉外法律服务区慈溪分中心。